Let your light so shine before men,that they may see your good works and glorify your Father in heaven.
保羅三次宣教旅程
〔第一次宣教旅程〕Acts 13-14
1. 保羅第一次宣教旅程,是先到居比路(Cyprus 島國塞浦路斯),然後來到小亞細亞 (ASIA),旁非利亞的別加 (Perga in Pamphylia) ,以後他們就多半留在( Galatia) 加拉太了。包括彼西底的安提阿(Antioch of Pisida)、以哥念 (Iconium) 、路司得(Lystra)、特庇(Derbe)等地。後來他寫加拉太書(Galatians),對象應該就是這些第一次宣教旅程所建立的教會;雖然有些現代學者有不同看法。
2. 同工:先是巴拿巴(Barnabas),事實上開始時是巴拿巴帶頭的,但似乎逐漸保羅成為帶頭說話的(Acts 14:12)。最初馬可(Mark)也與他們同行,事奉主有個年輕人跟隨左右很好,一方面作幫手,一方面也能訓練後起之秀。可惜馬可中途離開了。 後來保羅與巴拿巴為他而分開。感謝主,以後馬可回頭學他的功課,至終也被保羅所接納並稱讚(Colossians 4:10, 2nd Timothy 4:11)。
3. 保羅在路司得(Lystra) 行了一個奇神蹟後,剛開始得著眾人的擁戴,繼而變為迫害。所以你不要以為神蹟一定帶來教會增長。保羅被石頭打到眾人以為他死了,他再站起來顯然是另一個神蹟。保羅撒下美好種子,培育出一個提摩太來,後來要在保羅後半生中成為保羅的幫手與接班人。
4. 初代教會的增長,似乎都不是藉著安排能為眾人接受的方式來達成,無論是敬拜的方式、聚會時間的長短、聚會的內容等等。教會乃是在忠心傳講福音中 (Acts 6:7), 在迫害中(Acts 8:1-4), 在實施教會懲戒中(Acts 5),也在凡事敬畏主並蒙聖靈安慰中(Acts 9:31),人數一直增多。
5. 保羅每次宣教旅程結束時,通常會回母會安提阿「述職」,如同今天宣教士常作的。在加拉太建立了教會後,他們先回耶路撒冷,可能是因這期間他們遇見律法的爭論,也可能因為巴拿巴來自耶路撒冷教會。後來保羅另兩次宣教旅程結束時,都會先回耶路撒冷,彷彿是另一個母會。
6. 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講道的內容,提供了一些舊約經文的補充,像掃羅作王年數,及士師時期的長短。保羅也賦予一些舊約經文在福音裡的意義,像詩篇第二篇的經文。
7. 保羅在安提阿是進會堂講道,引用聖經來傳講基督;他在路司得則是直接在外邦世界傳福音,他就引用一般性的所謂「自然啟示」,從共同點來切入福音。
8. 傳福音的次序:保羅每到一個地方,常先到猶太會堂去,因為他們已經有神的道,應該先得福音,也應該比別人容易明白福音。而一旦猶太人不接受,使徒就轉向外邦,這是神安排的次序,像保羅在 羅馬書九~十一章所說 (Romans 9~11)我們傳福音也當優先傳給那些神已預備好心的人,像已經有神兒女作過美好見證的人。
9. 會堂遍佈羅馬各處,又有時會主動邀請外地來的教師講道,這都給使徒傳福音的事工鋪路。在會堂聚會的不只有猶太人,還有敬虔的外邦人,他們喜歡猶太人的聖潔標準,以及神純正的道;這些人中有的受了割禮進猶太教,也有的只是來聚會,路加稱之為敬畏神的人。
10. 保羅離開前選立了長老,將教會交託他們。後來加拉太教會偏離福音真理,或許是因為使徒們來不及多留在那邊,打下更穩固根基。也許這是為何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,有些地方他留下同工照管初生的教會,像他將路加留在馬其頓;有些地方他自己待了較長時間,像他在哥林多待了一年半。
《耶路撒冷會議》Acts 15
1. 初代教會在真理上最起頭的爭議,就在於外邦人是否應先進猶太教,也就是遵行摩西律法,並受割禮之後,才能信福音而得救;舊約時代神與以色列人立的約,是否應十足用在新約時代呢?
2. 保羅所領受的啟示,使他認為外邦人可以直接因信靠基督而得救,不需經過猶太人律法這一步驟,這使他成為許多猶太人(包括已信主的猶太弟兄)不能忍受的對象,因為他們一向認為猶太人是惟一能得救的民族,你要得救就必須先進猶太教、受割禮,否則就是外邦的狗!一位拉比甚至說:「上帝造外邦人,為要作地獄之火的燃料!」
3. 其實不是只有保羅如此主張,彼得也明白這個,但他們並未在外邦宣教,比較不會碰到這樣的衝突。現在保羅在外邦遇見這問題,在安提阿又遇見熱心的猶太人,專程從猶太到安提阿去教訓人,要先受割禮才能得救,保羅跟他們大大爭辯。可能安提阿不是每個人對此都像保羅一樣有把握,所以就決定送到「母會」耶路撒冷去裁決。
This comment has been removed by the author.
ReplyDelete